春节特刊-欧洲区划(3)–德国

前10世纪左右,北欧气候变坏,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南部和周边的居民开始向南迁移。

前58年,凯撒远征高卢时,用日耳曼族称呼当时居住在莱茵河右岸的各个部落。古罗马人将日耳曼尼亚分为两个部分,即莱茵河以西及以南、由罗马人占领的小日耳曼尼亚和莱茵河以东的大日耳曼尼亚。小日耳曼尼亚又被分为两个行省:下日耳曼尼亚省(首府科隆)和上日耳曼尼亚省(首府美因茨)。

前12年,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开始征战大日耳曼尼亚,并委任日耳曼尼库斯和提比略管理该地区。

1世纪前后,在多瑙河和莱茵河流域,已定居着许多日耳曼部落,这些部落同企图征服此地的罗马帝国不断发生冲突。

6年,罗马人已控制易北河以西的日耳曼尼亚地区,计划继续征服整个地区并将其并入罗马帝国疆域。

9年,日耳曼人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战胜罗马帝国。随后,奥古斯都以莱茵河和多瑙河为依托建立起帝国的边界。

286年,戴克里先把罗马帝国分为东罗马帝国(驻拜占庭),西罗马帝国(驻米兰)。

4世纪起,大规模族群迁移时,以较小的氏族组织为单位。历史学家将这些移动的日耳曼部落约略分成西日耳曼人、东日耳曼人、北日耳曼人。西日耳曼人指1世纪时,居住在西起莱茵河,东至卫塞河,南至多瑙河,北达北海的这些族群。

382年,罗马帝国与个别部落就在其领土内定居达成协议,日耳曼诸蛮族中的一支-法兰克人被获准进入罗马帝国定居,以卫戍帝国的高卢东北边境。

407年开始的一段时期中,各莱茵河沿岸的日耳曼部落渡过莱茵河并在今天的法国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短命的王国。

511年,克洛维一世死后,王国被他的四个儿子瓜分为苏瓦松国(后成为纽斯特里亚国)、巴黎国、奥尔良国(后成为勃艮第国)和梅斯国(后成为奥斯特拉西亚国)四个独立王国。虽然后来这四个王国的某些国王不时得以统一整个王国,但在日耳曼人的传统影响下,统一的王国往往在国王死后被分给他的儿子们。除了巴黎国之外,其他三个国家都设立了宫相(宫廷总管),由于国王不理朝政,政事委托宫相,使得宫相渐渐夺取了国家的大权。639年,达戈贝尔特一世死后,他的儿子得以再次继承一个统一的王国,但国家的实权掌握在宫相和王太后手中。

687年,奥斯特拉西亚的宫相丕平战胜整个王国的统治者,为丕平王朝和卡洛林王朝的上升铺平了道路,但当时丕平还不敢篡权。

719年,丕平的私生子查理·马特获胜。以凶残著称的马特面临着内忧外患。在王国内始终有不同的部落试图推翻他的统治。

737年,法兰克国王提乌德里克四世死后,马特成为帝国的唯一统治者,但像他父亲一样,他没有国王的称号。

751年,在教宗和法兰克贵族的支持下,丕平三世推翻墨洛温王朝和卡洛曼,成为法兰克国王,称加洛林王朝。

800年12月25日,教宗良三世于罗马圣伯多禄大殿加冕查理曼为罗马人的皇帝。

804年,查理在他的遗嘱中规定将帝国分给他的三个儿子丕平、路易和小查理,但由于丕平和小查理于810年和811年去世,这个三分的计划无效,路易于813年被提升为副皇帝。

817年,路易发布一个法令来防止帝国的分割,他的理由是皇帝的名称是不可分的,他指定儿子洛泰尔为副皇帝。他在他的法令中规定皇帝的长子继承皇帝位。他的这个决定获得了教会的支持,教会认为帝国的统一与教会的统一是一样的。这样一来帝国的主教介入了政治:他们成为皇帝儿子的对手。这些儿子们当然希望分国。

829年,路易与他的儿子们之间发生武装冲突。在一次宫廷政变中,路易被他的儿子们扣押,丧失实权,而他的儿子们则在各自的领地中越来越独立,路易实际上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

843年,路易的三个儿子洛泰尔、日耳曼人路易、秃头查理还是在《凡尔登条约》里决定三分法兰克王国。王国后来在855年的普吕姆分割、870年的《墨尔森条约》和880年的《利贝蒙条约》中又多次被细分。此后法兰克王国再没有被统一过。日耳曼人路易分得王国东部的领土,建立东法兰克王国。

870年,秃头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通过《墨尔森条约》中,瓜分洛泰尔后人的中法兰克王国。

这条条约使得东法兰克王国领土得以扩张,并吞洛林成为之后神圣罗马帝国的雏型。虽然东法兰克王国保存加洛林王朝的统治,但是当地的文化、经济及政治相对落后。此外,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及士瓦本四大公国相继崛起,使得加洛林的王权旁落,大权顿失。另外,当时东法兰克王国的外患也相当严重,有来自东边的马扎尔人入侵,以及北欧诺曼人的侵扰,都令东法兰克王国受到影响,王权不能集中。

899年,国王阿努尔夫病逝,其子孩童路易继位。由于他年少,因此权力落入美因兹大主教的手上。

911年,孩童路易病死,东法兰克王国的加洛林王朝绝嗣。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一世继位,取代加洛林王朝。

918年12月23日,康拉德一世去世,弟弟埃贝哈德成为新一任法兰克尼亚公爵。

919年5月24日,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在弗里茨拉尔的大会上被推举为东法兰克国王,成为萨克森王朝(奥托王朝)。

939年,奥托一世由法兰克尼亚公爵埃贝哈德和洛林公爵吉塞尔伯特联合叛乱,法兰克尼亚公国成为奥托家族的直属领地。

951年,奥托一世首次入侵意大利,征服伦巴第,自称意大利国王,并与意大利统治者洛泰尔的遗孀埃德莱德结婚。

953年,女婿洛林公爵康拉德与长子士瓦本公爵鲁道夫发动叛乱,被奥托一世迅速。

955年,马扎尔人入侵巴伐利亚和士瓦本。奥托一世在奥格斯堡战役中击败长期侵扰德意志的马扎尔人,使之转向定居生活,建立起匈牙利国家。

962年2月2日,约翰十二世为奥托加冕,称颂他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是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奥托此后因意大利问题长期与拜占廷帝国冲突。奥托一世巧妙地利用教会力量来扼制德国诸侯,他授予教会著名的奥托特权(962年),确定了教皇的世俗权力。

963年,奥托废黜约翰十二世,立利奥八世为教皇。这也开了由皇帝决定教皇人选的先例,拉开皇帝与教皇长期斗争的序幕。

965年,利奥八世去世后,奥托一世又指定约翰十三世当教皇,不过终于受到了罗马人的反对。奥托一世于是进军意大利,以武力扶约翰十三世上台。

1024年7月13日,亨利二世去世,绝嗣,萨克森王朝结束。法兰克尼亚的施派尔伯爵康拉德二世被推为国王,称为萨利安王朝(法兰克尼亚王朝)。

1125年5月13日,亨利五世去世,绝嗣,萨利安王朝结束。德意志的苏普林堡伯爵和萨克森公爵洛泰尔二世被推为国王,称为苏普林堡王朝。

1137年12月4日,洛泰尔二世去世,绝嗣。意大利国王康拉德三世继位,称霍亨斯陶芬王朝。

1247年,布拉班特公爵亨利二世和科隆大主教康拉德·冯·霍赫斯塔登的帮助下,威廉当选为罗马人的国王(德意志国王),与神圣罗马皇帝腓特烈二世及其子康拉德四世对立。

1252年3月25日,威廉在不伦瑞克第二次当选成为罗马人的国王。支持他的选举侯包括科隆、美因茨和特里尔大主教、勃兰登堡藩侯和萨克森公爵。同时也将巴伐利亚公爵及莱茵-普法尔茨伯爵奥托二世被排除在选举之外,理由是他作为康拉德四世的支持者,他被逐出教会。选举结束后,波希米亚国王派大使表示同意此选举结果。威廉与佛兰德斯女伯爵玛格丽特二世争夺泽兰的控制权。作为罗马人民的国王,他自封为泽兰伯爵。

1254年,教皇英诺森四世将康拉德四世处以绝罚。5月21日,康拉德四世死于热病,英诺森四世也去世。康拉德四世的儿子康拉丁(士瓦本公爵和耶路撒冷国王)继续与教廷势力的斗争。康拉德四世弟弟曼弗雷迪取得西西里王国的王位。

1256年1月28日,威廉去世,同年的选举中,普瓦图伯爵理查获得七位选帝侯中的四票,击败获得三票的卡斯提尔国王阿方索十世。教宗亚历山大四世和法王路易九世原本支持阿方索十世,但在埃莉诺(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妻子)的说服下改为支持理查。

1260年,新教宗乌尔班四世为了击败曼弗雷迪,册封法国国王路易九世的弟弟安茹的查理为西西里国王。

1268年8月23日,康拉丁在塔利亚科佐战役中被安茹的查理击败。10月29日,在那不勒斯被以叛国罪受审,并被斩首处死。

1273年9月29日,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一世成为罗马人民的国王。10月24日,在亚琛教堂登基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1282年12月,鲁道夫一世于奥格斯堡的会议中,宣布分别立其子阿尔布雷希特及鲁道夫为奥地利公爵及施蒂利亚公爵,此后成为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建立基础。

1286年,鲁道夫一世再将卡林西亚赐给他的盟友、儿子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外父迈因哈德,这些举动使很多德意志诸侯不满,因为他将在波希米亚取得的国王领地变成哈布斯堡家族私有的领地。

1291年,鲁道夫一世致力争取其子阿尔布雷希特能继承王位,7月15日,鲁道夫一世逝世,德意志诸侯拒绝接受阿尔布雷希特继承王位。

1292年5月5日,神圣罗马帝国七选侯在法兰克福选出拿骚伯爵阿道夫为罗马人民的国王。

1294年,阿道夫与英王爱德华一世结盟对付法国,因此得到英国的津贴。在英国的资助下,他多次击败国内的反对势力。选侯对其日益增长的势力感到不安,又将他废黜,选举阿尔布雷希特为对立国王。

1298年7月2日,两军在格尔海姆附近的哈森比尔展开了一场骑士会战。阿道夫被打败,在战斗中阵亡。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成为罗马人民的国王。

1303年,教皇波尼法爵八世承认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但他从未加冕。

1308年5月1日,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在士瓦本暴乱途中,于罗伊斯河附近的温迪施,被鲁道夫二世的儿子约翰行刺被杀,因为阿尔布雷希特一世剥夺了约翰的继承权。因长子鲁道夫三世早于1307年逝世,由次子腓特烈三世继承奥地利公爵之位。11月27日,卢森堡伯爵亨利七世成为罗马人民的国王。

1314年10月19日,4个选侯选举奥地利公爵腓特烈三世为罗马人民的国王。腓特烈在科隆大主教的主持下进行加冕仪式。然而,另外5个选侯选择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四世为罗马之王。

1325年,腓特烈三世在承认路易四世的皇帝地位之后被释放。9月,路易四世宣布接受腓特烈三世为共同统治者;但在1326年后腓特烈的权力仅限于奥地利。

1349年1月30日,施瓦茨堡-勃兰肯堡伯爵京特尔被4个选侯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5月24日,放弃王位。

1356年,颁布《金玺诏书》,解决皇帝与教皇之间一系列矛盾,从法律上摆脱教皇干涉皇帝选举。按照黄金诏书,由诸侯选举皇帝的做法得到承认;这些诸侯称为选侯。在帝国境内有七大选帝侯:宗教选侯:美因茨大主教(德意志大宫相)、科隆大主教(意大利大宫相)、特里尔大主教(勃艮第大宫相);世俗选侯:波希米亚国王(大酒政)、莱茵-普法尔茨伯爵(大总管)、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大司马)、勃兰登堡藩侯(大司库);以及上百个小诸侯。诸侯在自己领地内的行为,皇帝无权干涉。

1378年11月29日,查理四世因中风在布拉格去世。瓦茨拉夫四世继承罗马人民的国王头衔。

1400年8月20日,瓦茨拉夫四世被废黜。普法尔茨选帝侯鲁普雷希特继位,成为罗马人民的国王。

1410年5月18日,鲁普雷希特逝世。勃兰登堡选帝侯约布斯特继位,成为罗马人民的国王。

1411年1月18日,约布斯特去世,勃兰登堡选帝侯西吉斯蒙德继位,成为罗马人民的国王。

1439年10月27日,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二世派军队入侵匈牙利,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在抵抗入侵的战争中死于匈牙利境内的奈斯梅伊。

1493年8月19日,腓特烈三世去世,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获得奥地利大衔。

1519年1月12日,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去世,6月28日,长孙查理五世(法兰德斯伯爵美男子腓力之子)为罗马人民的国王。

1520年10月26日,查理五世加冕神圣罗马皇帝。他是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56年在位)、罗马人民的国王卡尔五世(1519年-1530年)、奥地利大公卡尔一世(1519年-1521年在位)、卡斯蒂利亚-莱昂国王卡洛斯一世(1516年-1556年在位)、西西里国王卡洛二世(1516年-1556年在位)、那不勒斯国王卡洛四世(1516年-1556年在位)和低地国家至高无上的君主。

1558年3月14日,斐迪南一世加冕神圣罗马皇帝。9月21日,查理五世去世。

1562年,斐迪南一世之子马克西米利安二世与父王共治,成为罗马人民的国王。

1564年7月25日,斐迪南一世去世,马克西米利安二世加冕神圣罗马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当选人,永远的奥古斯都,罗马人民的国王、匈牙利国王、波西米亚国王、达尔马提亚国王、克罗地亚国王、斯洛文尼亚国王、奥地利大公、勃艮第公爵、布拉班特公爵、施蒂里亚公爵、克拉尼斯卡公爵、卢森堡公爵、上与下西里西亚公爵、布尔高领主、摩拉维亚藩侯、上与下卢萨蒂亚藩侯、哈布斯堡伯爵、蒂罗尔伯爵、费雷特伯爵、戈里齐亚伯爵、阿尔萨斯领地伯爵。

1575年,马克西米利安二世之子鲁道夫二世与父王共治,成为罗马人民的国王。

1576年10月12日,马克西米利安二世逝世,鲁道夫二世加冕神圣罗马皇帝。

1612年1月20日,鲁道夫二世去世,去世时只剩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这个空头衔。6月26日,马蒂亚斯加冕神圣罗马皇帝。

1619年3月20日,马蒂亚斯逝世。7月28日,斐迪南一世的曾孙斐迪南二世,成为罗马之王,加冕神圣罗马皇帝。

1637年2月15日,斐迪南二世逝世。11月18日,斐迪南三世加冕神圣罗马皇帝。

1690年1月6日,利奥波德一世三子约瑟夫一世与父王共治,成为罗马人民的国王。

1703年,利奥波德一世为防止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的覆辙发生在自家人身上,就和他的两个儿子约瑟夫一世和查理六世订立了《相互继承协约》,规定:查理获得对西班牙的王位声索权,约瑟夫则继承除西班牙之外的哈布斯堡家族领地。两兄弟死后应由各自的合法男嗣继承,如果一方没有合法男嗣,则由另一方继承。如果两方都没有合法男嗣,则两人的合法女嗣也获得继承资格,但哥哥约瑟夫的女儿比弟弟查理的女儿有优先继承权。换句话说,如果两兄弟都没有合法男嗣,则哥哥约瑟夫的的女儿将继承哈布斯堡家族的所有领地。然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结果是奥地利被迫承认波旁王朝对西班牙的统治。

1711年4月17日,约瑟夫一世逝世。10月12日,利奥波德一世次子查理六世加冕神圣罗马皇帝。

1713年4月19日,查理六世撕毁十年前订立的《相互继承协约》,将优先继承权从他两个侄女转到自己女儿手中。各列强获得好处后表面上都表示承认《国事诏书》,只有萨克森和巴伐利亚拒绝承认,原因是萨克森选帝候和巴伐利亚选帝候分别娶查理六世的两个侄女。

1740年10月20日,查理六世逝世。各列强纷纷变脸,转而拒绝承认《国事诏书》并出兵干涉,爆发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2年1月24日,德意志各诸侯一致选举约瑟夫一世次女玛利亚·阿玛莉亚的丈夫、巴伐利亚选帝候查理七世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七世能当选皇帝主要是普鲁士、巴伐利亚、萨克森(1743年改与奥地利结盟)三大德意志诸侯以及波旁王朝的法国和西班牙等国,以反对查理六世撕毁1703年订立的《相互继承协约》为借口打击哈布斯堡家族的政治产物,以至于他当选皇帝的同时奥军正猛攻巴伐利亚,且首都慕尼黑在他加冕为皇帝的次日陷落。

1745年1月20日,查理七世逝世。他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三世·约瑟夫被迫放弃对神圣罗马帝国皇位的要求。神圣罗马皇帝的称号被玛丽亚·特蕾莎巧妙地交给自己的丈夫洛林公爵弗兰茨一世(斐迪南三世的曾孙)。

1790年2月20日,约瑟夫二世逝世。9月30日,弗朗茨一世三子利奥波德二世成为德意志国王。10月9日,利奥波德二世加冕神圣罗马皇帝。

1792年3月1日,利奥波德二世逝世,弗朗茨一世子弗朗茨二世继位。6月6日,弗朗茨二世加冕神圣罗马皇帝。德意志城邦割据的情况已经十分严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早已失去实权。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崛起加剧了德意志诸城邦的分化,帝国的前景并不乐观。

第二次反法同盟结束后,神圣罗马帝国丧失了全部意大利领地,瑞士更成立赫尔维蒂共和国,掠夺了奥地利大公国在阿尔卑斯山中部的领地。

1804年8月10日,为了对抗拿破仑即将称帝的野心,弗朗茨二世成立奥地利帝国,自称奥地利皇帝。

第三次反法同盟后,弗郎茨二世在奥斯特里兹战役惨败,神圣罗马帝国首都维也纳被法军三次攻陷,奥地利军被全歼,双方签订普雷斯堡和约,莱茵邦联创立。

1806年7月12日,通过签署莱茵邦联条约,16个在法国保护下,包括列支敦士登、巴伐利亚、符腾堡和巴登在内的莱茵河两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国,脱离神圣罗马帝国,而建立一个新的政治联合体称莱茵邦联。(巴伐利亚王国、符腾堡王国、德意志帝国选帝侯和大书记官领〔雷根斯堡亲王国、阿沙芬堡亲王国〕、巴登大公国〔巴登选侯国〕、贝尔格大公国、阿伦贝格公国、拿骚-乌辛根侯国、拿骚-魏尔堡侯国、霍亨索伦-黑兴根侯国、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侯国、萨尔姆-萨尔姆侯国、萨尔姆-基尔堡侯国、伊森堡-比尔施泰因侯国、列支敦士登侯国、黑森-达姆施塔特领地伯国、莱延伯国)。邦联在法兰克福设两院制议会,拿破仑自立为护国主。同日,莱延伯国升格为莱延侯国。8月6日,弗朗茨二世被迫放弃神圣罗马皇帝的封号,只保留奥地利皇帝头衔。至此,历经844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彻底宣告终结。8月14日,黑森-达姆施塔特领地伯国升格为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国。8月30日,拿骚-乌辛根侯国与拿骚-魏尔堡侯国合并为拿骚公国。9月25日,维尔茨堡大公国加入邦联。10月14日,耶拿会战,普鲁士王国败于法国后,很多中小德意志邦国都加入邦联。12月11日,萨克森王国加入邦联。12月15日,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公国、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公国、萨克森-迈宁根公国、萨克森-希尔德堡豪森公国、萨克森-科堡-萨费尔德公国、安哈尔特-德绍公国、安哈尔特-贝恩堡公国、安哈尔特-科滕公国加入邦联。

1807年4月18日,利珀-代特莫尔德侯国、绍姆堡-利珀侯国、罗伊斯-格莱茨侯国、罗伊斯-施莱茨侯国、罗伊斯-罗本施泰因侯国、罗伊斯-埃贝尔斯多夫侯国、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侯国、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侯国、瓦尔德克侯国加入邦联。12月7日,威斯特法仑王国加入邦联。

1808年2月10日,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公国加入邦联。3月22日,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加入邦联。10月14日,奥尔登堡公国加入邦联。邦联达到最大的版图,包括3个王国、13个公国、17个侯国、及汉堡、吕贝克和不莱梅三个汉萨同盟城市。

1810年,德意志帝国选帝侯和大书记官领改为法兰克福大公国。萨尔姆-萨尔姆侯国、萨尔姆-基尔堡侯国并入法兰西帝国。12月13日,奥尔登堡公国并入法兰西帝国。

1813年10月中旬,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被打败,撤退到莱茵河西岸,失去保护的联盟内各邦国为了自身的利益,很快倒向反法同盟一方。10月31日,莱茵邦联正式解体。一个尝试联结德意志地区各邦国的政治团体-中央行政议会的组织成立,主席是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尔·冯·施泰因帝国男爵。

1815年6月8日,成立德意志邦联。保护那些被法国的拿破仑侵略后所余留下来的德意志小国。邦联的永久主席国为奥地利帝国,永久副主席国为普鲁士王国,剩下的德意志邦国均为普通成员。邦联成员国由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三百多国锐减至三十九国。6月20日,中央行政议会解散。邦联成员国名单:

奥地利帝国(不包括匈牙利王国、特兰西瓦尼亚公国、克罗地亚王国〔所有这些都在多瑙河双君主制下成为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伦巴第-威尼斯王国〔1859割让给意大利〕、布科维纳公国、达尔马提亚和加利西亚王国):奥地利大公国(1849 年分裂为上奥地利和下奥地利)、波西米亚王国、摩拉维亚侯国、萨尔茨堡大公国、卡林西亚公国、卡尼奥拉公国、上下西里西亚公国、施蒂里亚公国、滨海区(由戈里齐亚和格拉迪斯、伊斯特拉和的里雅斯特组成)、蒂罗尔、福拉尔贝格;普鲁士王国(不包括波森、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莱茵省(直到 1822 年为下莱茵大公国和于利希-克利夫斯-贝格省)、萨克森、西里西亚省、威斯特伐利亚;巴伐利亚王国:上巴伐利亚、上弗兰肯、施瓦本、上普法尔茨、中弗兰肯、下巴伐利亚、下弗兰肯、普法尔茨;汉诺威王国(1837 年之前与英国联合);萨克森王国;符腾堡王国;黑森选侯国(黑森-卡塞尔);巴登大公国;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国(黑森-达姆施塔特);卢森堡大公国(与荷兰联合王国合并;1839 年荷兰联合王国解体时,其西部一半以上的领土被比利时夺走,从而导致林堡公国成为邦联成员国);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国;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奥尔登堡大公国;萨克森-威玛-爱森纳赫大公国;不伦瑞克公国(不伦瑞克-卢嫩伯格沃尔芬比特尔公国);荷尔斯泰因公国(与丹麦王国联合;不是莱茵联邦的前成员);石勒苏益格公国(丹麦的一个封地,与荷尔斯泰因公国同属丹麦王国,不是神圣罗马帝国或莱茵联盟的前成员。亲德分离主义者控制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政府(1848-51)推动石勒苏益格加入德意志邦联,这并未得到邦联和丹麦政府的承认,1851年的协议明确规定石勒苏益格不是成员国);林堡公国(1839年成为与荷兰联合的成员国,以补偿因荷兰联合王国解体而造成的卢森堡大公国领土损失);拿骚公国;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国(萨克森-科堡和哥达);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公国(萨克森-阿尔滕堡);萨克森-希尔德布格豪森公国(1826年解散;领土与萨克森-迈宁根合并);萨克森-劳恩堡公国(与丹麦王国合并);萨克森-迈宁根公国;安哈尔特-贝恩堡公国(1863年与安哈尔特-德绍合并);安哈尔特-德绍公国(1853年安哈尔特-德绍-科腾公国;1863 年安哈尔特公国);安哈尔特-克滕公国(1853年与哈尔特-德绍合并);霍亨索伦-黑兴根亲王国(1850年与普鲁士王国合并);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亲王国(1850年与普鲁士王国合并);列支敦士登亲王国;利珀亲王国;罗伊斯幼系亲王国;罗伊斯-格莱茨亲王国;绍姆堡-利珀亲王国;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亲王国;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亲王国;瓦尔代克和皮尔蒙特亲王国;黑森-洪堡伯国(1817年成为成员;1866年与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国合并);美因河畔法兰克福自由城;不来梅汉萨自由市;汉堡汉萨自由城;吕贝克汉萨自由市。

1866年,普奥战争,普鲁士借着工业化的力量打败奥地利,把奥地利逐出德国的版图之外。胜利后,普鲁士将位于德国北部的州国以德意志关税同盟为基础,另行成立北德意志邦联,并让德国南部的各州自行独立,德意志邦联就此解散。新成立的北德意志邦联排除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领地及南德4邦(巴伐利亚、巴登、符腾堡及黑森),增加普鲁士兼并亲奥各州各城市的德西大片领地,以及北部夺自丹麦国王所有的什列斯威-荷尔斯泰因2公国。北德意志邦联成员国名单:普鲁士王国(包含劳恩堡)、萨克森王国、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国(仅含上黑森)、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国、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奥尔登堡大公国、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大公国、安哈尔特公国、不伦瑞克公国、萨克森-阿尔滕堡公国、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萨克森-迈宁根公国、利珀亲王国、罗伊斯-格拉(幼系)亲王国、罗伊斯-格莱茨(长系)亲王国、绍姆堡-利珀亲王国、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亲王国、施瓦茨堡-桑德豪森亲王国、瓦尔德克-皮尔蒙特亲王国、不来梅汉萨自由市、汉堡汉萨自由市、吕贝克汉萨自由市。

1871年1月18日,普法战争胜利后,巴伐利亚王国、符腾堡王国、巴登大公国、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国与北德意志邦联合并,组成德意志帝国。普王威廉一世正式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帝国成立后,其版图之内仍然保有相对独立的26个德意志邦国,并由不同的王室统治,不过此时的国际社会已经普遍将整个德意志地区看作是同一个国家。这些州国中有四个王国、六个大公国、五个公国(1876年之前为六个)、七个侯国和三个汉萨同盟自由市,还有一个皇帝直辖的阿尔萨斯-洛林。普鲁士在名义上仅仅是四个王国中的一个,但它却占据了帝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和领土,所以普鲁士在帝国的前期对全德意志都有着绝对的掌控力。德意志帝国的宪法亦有如下规定:普鲁士的国王要兼为德国的皇帝,普鲁士的王都柏林要兼作德国的帝都,普鲁士的宰相亦要兼任德国的总理。

1918年初,德国在和布尔什维克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后获得了东欧的大片领土,但是随着当年夏季皇帝会战的失败,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崩溃,保加利亚的投降,11月,德意志帝国政府被共和派废除,威廉二世在德国签署投降书前退位并流亡荷兰,宣告德意志帝国覆灭。一战结束后,德国被裁定负有全部的战争责任,协约国将德国的北石勒苏益格割让给丹麦,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法国(11月20日),奥伊彭-马尔默迪割让给比利时,西普鲁士、波森和东上西里西亚割让给波兰,也不许德国将军队部署在莱茵河以西的莱茵兰地区。11月9日,成立德意志国(魏玛共和国)。

1920年1月10日,国际联盟委托下法国和英国占领萨尔盆地地区。1月10日,克莱佩达地区由国际联盟托管。11月15日,建立但泽自由市,国际联盟的保护之下,与波兰为关税同盟关系。波兰拥有在但泽发展和维护交通、通讯和港务的全部权利。但泽的德意志人口对于被迫同德国分隔感到相当不满,希望回归德国,而农村地区以波兰人为主,希望回归波兰。

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展开入侵,后协同苏军迅速占领波兰全境,英国及法国向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此展开。9月2日,德国占领但泽后,纳粹废除自由市并将其并入新建的但泽-西普鲁士帝国大区。

1939-1940年,通过发动闪电战,迅速占领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对英国发动空袭。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迫使德国须防御意大利战线。诺曼底战役后增加了西线战场,同盟国军队进一步进入德国领土。

1945年4月25日,柏林战役中苏军攻入柏林城,4月30日苏军完全占领柏林城区,当天下午希特勒自杀,柏林防区司令打算向苏军统帅做出有条件的投降遭到了苏联方面的拒绝,5月2日在多次交涉无果下柏林守卫军投降,5月8日,德国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后,根据雅尔塔协定和波茨坦协定,德国分别由美、英、法、苏四国占领,并由四国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接管德国最高权力。柏林市也划分成4个占领区。

1949年5月23日,合并后的西部占领区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0月7日,东部的苏占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国家。

1990年年5月18日,两德在波恩签署关于建立货币、经济和社会联盟的国家条约。8月31日,双方又在柏林签署两德统一条约。9月24日,民主德国国家人民军正式退出华约组织。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两德统一。民主德国的14个专区改为5个州,并入联邦德国。

选侯国:美因茨主教区、科隆主教区、特里尔主教区、波希米亚国王(奥地利大公国、匈牙利王国)、莱茵-帕拉蒂尼伯国(巴伐利亚公国)、萨克森-维滕贝格公国、勃兰登堡侯国(普鲁士王国)、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汉诺威王国)

主教区:萨尔茨堡、贝桑松、日耳曼骑士牧首、班贝格、维尔茨堡、沃尔姆斯(属美因茨)、艾希斯塔特、斯派耶、魏森堡教务长、斯特拉斯堡、康斯坦斯、奥格斯堡、埃尔旺根教务长、葡恩男修道院(属特里尔)、希尔德斯海姆、帕德伯恩、弗赖辛、雷根斯堡、贝希特斯加登修道院、帕绍、特伦特、布里克森、巴塞尔、明斯特(属科隆)、奥斯纳布吕克(属不伦瑞克-吕讷堡)、列日、吕贝克、库尔、富尔达、肯普滕、圣约翰骑士团牧首、斯塔布洛男修道院、科魏堡男修道院、斯瓦本主教团(班特修道院、埃尔兴根男修道院、根根巴赫男修道院、古腾策尔修道院、黑格巴赫修道院、厄尔西修道院、凯斯海姆男修道院、马尔塔尔男修道院、内雷斯海姆男修道院、奥森豪森男修道院、彼得斯豪森男修道院、罗根堡男修道院、红男修道院、罗腾明斯特男修道院、萨尔曼斯韦勒男修道院、舒森里德男修道院、索夫林根修道院、乌尔斯佩格男修道院、魏恩加藤男修道院、魏森瑙男修道院、韦滕豪森男修道院、茨维法尔滕男修道院)、莱茵主教团(布鲁赫萨尔和奥登海姆男修道院、布豪修道院、伯沙伊德男修道院、科布伦茨的巴莱男修道院、艾尔萨斯和勃艮第的巴莱男修道院〔属条顿骑士团大牧首〕、圣科内利斯明斯特男修道院、埃森修道院、甘德斯海姆修道院、伊斯尼的圣乔治男修道院、格恩罗德修道院、赫尔福德修道院、雷根斯堡-上明斯特修道院、雷根斯堡-上奥伯明斯特修道院、奎德林堡修道院、托伦修道院、奥格斯堡-圣乌尔里希和圣阿夫拉男修道院、韦尔登男修道院)

世俗诸侯:巴伐利亚公国、帕拉蒂尼-凯泽斯劳滕伯国、帕拉蒂尼-西蒙伯国、帕拉蒂尼-纽堡伯国、帕拉蒂尼-维尔登茨伯国、莱特伯格领地伯国 (以上同属莱茵-帕拉蒂尼);马格德堡公国、勃兰登堡-安斯巴赫侯国、勃兰登堡-拜罗伊特侯国、哈尔伯施塔特亲王国、波美拉尼亚边境公国、卡姆明亲王国、明登亲王国、东弗里西亚亲王国(以上同属普鲁士);不来梅公国、布斯威克-策勒公国、不伦瑞克-卡伦贝格公国、不伦瑞克-格鲁本哈根公国、费尔登亲王国、萨克斯-劳恩堡公国(以上同属汉诺威);茨韦布吕肯公国、萨克斯-魏玛公国、萨克斯-爱森纳赫公国、萨克斯-科堡公国(萨克斯-科堡-萨尔费尔德半票、萨克斯-迈宁根半票) 、萨克斯-哥达公国、萨克斯-阿尔滕堡公国、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公国、上波美拉尼亚公国(瑞典王国)、梅克伦堡-施韦林公国、梅克伦堡-居斯特罗公国、维尔茨堡公国、赫斯-凯尔(黑森-卡塞尔)领地伯国、黑森-达姆施塔特领地伯国、巴登-巴登侯国、巴登-杜拉赫侯国、巴登-哈赫贝格侯国、荷尔斯泰因公国(丹麦王国)、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奥尔登堡公国、萨沃伊公国(撒丁王国)、安哈尔特亲王国(安哈尔特-泽布斯特、安哈尔特-德绍、安哈尔特-伯恩堡、安哈尔特-科森)、亨内贝格亲王伯国(萨克森州选民、萨克斯-魏玛-爱森纳赫、萨克斯-哥达-阿尔滕堡、萨克斯-迈宁根、萨克斯-希尔德堡豪森、萨克斯-科堡-萨尔费尔德)、施韦林亲王国(梅克伦堡-施韦林公国)、拉策堡亲王国(梅克伦堡-斯特雷利茨公国)、赫斯费尔德亲王国(黑森-卡塞尔领地伯国)、诺梅亲王国(波希米亚王国)、蒙佩尔加德亲王国(符腾堡公国)、阿伦伯格亲王国、霍亨索伦-赫兴根亲王国、洛布科维茨亲王国、萨尔姆亲王国(萨尔姆-萨尔姆、萨尔姆-吉尔堡)、迪特里希施泰因亲王国、拿骚-哈达马尔亲王国、拿骚-迪伦堡亲王国、奥尔斯伯格亲王国、福斯腾伯格亲王国、施瓦岑贝格亲王国、列支敦士登亲王国、图恩和塔西斯亲王国、施瓦茨堡亲王国(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斯瓦本伯爵团(菲尔斯滕贝格亲王、布豪修道院院长〔施特拉斯贝格领主〕、条顿骑士团的指挥官、厄廷根亲王、蒙福特伯爵、霍亨姆斯领主〔属波西米亚〕、海尔芬斯坦伯爵〔属巴伐利亚选帝侯〕、施瓦岑贝格亲王、柯尼赛克伯爵、瓦尔德堡伯爵、埃伯斯坦伯爵〔属巴登侯爵〕、冯德莱恩伯爵、富格伯爵、圣布拉斯亲王男修道院〔属博恩多夫县〕、帕彭海姆伯爵、体育场伯爵、特劳恩伯爵、图恩和塔西斯亲王、波恩多夫的韦特-泰格费尔登伯爵、赫文胡勒伯爵、库夫斯坦伯爵、科洛雷多亲王、哈拉克伯爵、斯腾伯格伯爵、内佩格伯爵)、韦特劳伯爵团(索尔姆斯亲王伯爵、拿骚-乌辛根亲王、拿骚-威尔堡亲王、拿骚-萨尔布吕肯亲王、伊森堡亲王伯爵、斯托尔伯格伯爵、塞恩-维特根斯坦亲王伯爵、萨尔姆伯爵、莱宁根亲王伯爵、韦斯特堡伯爵、韦特-泰格费尔登伯爵、霍约斯伯爵、勋堡伯爵、维德-朗克尔伯爵、奥滕堡伯爵、罗伊斯·普劳恩伯爵)、法兰克尼亚伯爵团(霍恩洛厄亲王伯爵、卡斯特伯爵、埃尔巴赫伯爵、罗森堡伯爵、勒文斯坦-韦特海姆亲王伯爵、林普尔伯爵继承人、诺斯蒂茨-里内克伯爵、施瓦岑贝格亲王、沃尔夫斯坦伯爵继承人、勋伯恩伯爵、温迪施-格拉茨伯爵、奥尔西尼·冯·罗森伯格伯爵、斯塔亨贝格伯爵、温布兰伯爵、吉赫伯爵、格拉文尼茨伯爵、普克勒伯爵)、威斯特伐利亚伯爵团(塞恩-阿尔滕基兴领主、特克伦堡伯爵〔属普鲁士〕、霍亚伯爵、斯皮格伯格伯爵、迪福尔茨伯爵(属汉诺威选帝侯)、荷尔斯泰因-戈托普公爵、阿伦贝格公爵、威德-朗克尔亲王、维德-纽维德亲王、绍姆堡伯爵(黑森-卡塞尔伯爵和利佩-比克堡伯爵共有)、利普伯爵、本特海姆伯爵、勒文施泰因-韦特海姆亲王伯爵、考尼茨-里特贝格亲王、瓦尔德克和皮尔蒙特亲王、托林伯爵、阿斯普雷蒙伯爵、萨尔姆-萨尔姆亲王(安霍尔特伯爵)、梅特涅-温嫩堡伯爵、安哈尔特-伯恩堡-绍姆堡亲王、普利登堡伯爵、林堡-斯蒂鲁姆伯爵、华尔摩登伯爵、夸特伯爵、奥斯坦伯爵、内塞尔罗德伯爵、萨尔姆-雷弗沙伊特伯爵、普拉顿伯爵、辛岑多夫伯爵、利涅亲王)

自由城市:a(莱茵尼什长椅)科隆、亚琛、吕贝克、沃尔姆斯、斯派耶、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戈斯拉尔、不来梅、汉堡、穆尔豪森、诺德豪森、多特蒙德、弗里德伯格、韦茨拉尔

b(斯瓦本长椅)雷根斯堡、奥格斯堡、纽伦堡、乌尔姆、内卡河畔埃斯林根、鲁特林根、诺丁根、陶伯河上游罗滕堡、施韦比施哈尔、罗特韦尔、乌布尔林根、海尔布隆、施韦比施格明德、梅明根、林道、丁克尔斯比尔、比伯拉赫、拉文斯堡、施韦因富特、肯普滕、温德斯海姆、考夫博伊伦、威尔、旺根、伊斯尼、普富伦多夫、奥芬堡、洛伊特基希、温普芬、北高的魏森堡、吉恩根、根根巴赫、哈默斯巴赫河畔采尔、布赫霍恩、亚伦、布豪、博芬根

1806年7月12日,成立莱茵邦联:巴伐利亚王国、符腾堡王国、德意志帝国选帝侯和大书记官领〔雷根斯堡亲王国、阿沙芬堡亲王国〕、巴登大公国〔巴登选侯国〕、贝尔格大公国、阿伦贝格公国、拿骚-乌辛根侯国、拿骚-魏尔堡侯国、霍亨索伦-黑兴根侯国、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侯国、萨尔姆-萨尔姆侯国、萨尔姆-基尔堡侯国、伊森堡-比尔施泰因侯国、列支敦士登侯国、黑森-达姆施塔特领地伯国、莱延伯国。同日,莱延伯国升格为莱延侯国。8月14日,黑森-达姆施塔特领地伯国升格为黑森-达姆施塔特大公国。8月30日,拿骚-乌辛根侯国与拿骚-魏尔堡侯国合并为拿骚公国。9月25日,维尔茨堡大公国加入邦联。12月11日,萨克森王国加入邦联。12月15日,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公国、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公国、萨克森-迈宁根公国、萨克森-希尔德堡豪森公国、萨克森-科堡-萨费尔德公国、安哈尔特-德绍公国、安哈尔特-贝恩堡公国、安哈尔特-科滕公国加入邦联。黑森选侯国并入威斯特法伦王国。

1807年4月18日,利珀-代特莫尔德侯国、绍姆堡-利珀侯国、罗伊斯-格莱茨侯国、罗伊斯-施莱茨侯国、罗伊斯-罗本施泰因侯国、罗伊斯-埃贝尔斯多夫侯国、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侯国、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侯国、瓦尔德克侯国加入邦联。12月7日,威斯特法伦王国加入邦联。

1808年2月10日,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公国加入邦联。3月22日,梅克伦堡-什未林公国加入邦联。10月14日,奥尔登堡公国加入邦联。莱茵邦联包括3个王国、13个公国、17个侯国、汉堡、吕贝克和不莱梅3个汉萨同盟城市。

1810年,德意志帝国选帝侯和大书记官领改为法兰克福大公国。萨尔姆-萨尔姆侯国、萨尔姆-基尔堡侯国并入法兰西帝国。12月13日,奥尔登堡公国并入法兰西帝国。

1815年6月8日,成立德意志邦联。邦联的永久主席国为奥地利帝国,永久副主席国为普鲁士王国,剩下的德意志邦国均为普通成员。邦联成员国由神圣罗马帝国时期三百多国锐减至三十九国。邦联成员国名单:奥地利帝国:奥地利大公国、波西米亚王国、摩拉维亚侯国、萨尔茨堡大公国、卡林西亚公国、卡尼奥拉公国、上下西里西亚公国、施蒂里亚公国、滨海区、蒂罗尔、福拉尔贝格;普鲁士王国:勃兰登堡省、波美拉尼亚省、下莱茵大公国、于利希-克利夫斯-贝格省、萨克森省、西里西亚省、威斯特伐利亚省;巴伐利亚王国:上巴伐利亚、上弗兰肯、施瓦本、上普法尔茨、中弗兰肯、下巴伐利亚、下弗兰肯、普法尔茨;汉诺威王国;萨克森王国;符腾堡王国;黑森选侯国;巴登大公国;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国(黑森-达姆施塔特);卢森堡大公国(与荷兰联合王国合并;1839 年荷兰联合王国解体时,其西部一半以上的领土被比利时夺走,从而导致林堡公国成为邦联成员国);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国;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奥尔登堡大公国;萨克森-威玛-爱森纳赫大公国;不伦瑞克公国(不伦瑞克-卢嫩伯格沃尔芬比特尔公国);荷尔斯泰因公国;石勒苏益格公国;林堡公国(1839年成为与荷兰联合的成员国,以补偿因荷兰联合王国解体而造成的卢森堡大公国领土损失);拿骚公国;萨克森-科堡-萨尔费尔德公国(萨克森-科堡和哥达);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公国(萨克森-阿尔滕堡);萨克森-希尔德布格豪森公国;萨克森-劳恩堡公国(与丹麦王国合并);萨克森-迈宁根公国;安哈尔特-贝恩堡公国;安哈尔特-德绍公国;安哈尔特-克滕公国;霍亨索伦-黑兴根亲王国;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亲王国;列支敦士登亲王国;利珀亲王国;罗伊斯幼系亲王国;罗伊斯-格莱茨亲王国;绍姆堡-利珀亲王国;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亲王国;施瓦茨堡-松德斯豪森亲王国;瓦尔代克和皮尔蒙特亲王国;黑森-洪堡伯国(1817年成为成员);美因河畔法兰克福自由城;不来梅汉萨自由市;汉堡汉萨自由城;吕贝克汉萨自由市。

东普鲁士省辖2个行政区:哥尼斯堡、贡比涅。1922年西普鲁士东部来属,设立西普鲁士行政区,1939年恢复为马林韦尔德行政区;

西普鲁士省辖2个行政区:马林韦尔德、但泽。1919年由同盟国托管,1922年分割:一部割让给波兰,一部成立但泽自由市;其余部分东部并入东普鲁士省设立西普鲁士行政区,西部与波森西部合并为波森-西普鲁士省;

波美拉尼亚省辖3个行政区:斯德丁、斯特拉尔松德(1932年并入斯德丁)、科斯林;

西里西亚省辖3个行政区:布雷斯劳、利格尼茨(1820年赖兴巴赫行政区并入)、奥珀伦;

于希利-克利夫斯-伯格省辖2个行政区:科隆、杜塞尔多夫(克利夫斯行政区1821年并入);

萨克森省辖3个行政区:马格德堡、爱尔福特、梅泽堡。1944年将爱尔福特行政区划给图林根州,余部分为马格德堡省、哈雷-梅泽堡省。

1822年,普鲁士王国的于希利-克利夫斯-伯格省和下莱茵大公国(下莱茵省)合并设立莱茵省,辖5个行政区:科布伦茨、亚琛、科里尔、科隆、杜塞尔多夫。克莱沃行政区并入杜塞尔多夫行政区。

1829年,普鲁士王国的东、西普鲁士省合并设立普鲁士省,辖4个行政区:哥尼斯堡、贡宾嫩、马林韦尔德、但泽。1878年仍分为2省

1849年,为防止并入波兰,波森大公国改建为波森省,辖3个行政区:波森、布朗伯格。奥地利大公国分裂为上奥地利和下奥地利。

1850年,霍亨索伦-黑兴根亲王国、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亲王国并入普鲁士王国,霍亨索伦-黑兴根亲王国、霍亨索伦-西格马林根亲王国合并设立霍亨索伦省,辖1个行政区:锡格马林根。

1863年,安哈尔特-德绍公国、安哈尔特-贝恩堡公国合并为安哈尔特公国。

1866年,黑森-洪堡伯国并入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国。普奥战争胜利后,普鲁士另行成立北德意志邦联,并让德国南部的各州自行独立,德意志邦联就此解散。邦联成员国名单:普鲁士王国(含劳恩堡)、萨克森王国、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国(仅含上黑森)、梅克伦堡-什未林大公国、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奥尔登堡大公国、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大公国、安哈尔特公国、不伦瑞克公国、萨克森-阿尔滕堡公国、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萨克森-迈宁根公国、利珀亲王国、罗伊斯-格拉(幼系)亲王国、罗伊斯-格莱茨(长系)亲王国、绍姆堡-利珀亲王国、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亲王国、施瓦茨堡-桑德豪森亲王国、瓦尔德克-皮尔蒙特亲王国、不来梅汉萨自由市、汉堡汉萨自由市、吕贝克汉萨自由市。

1868年,汉诺威王国改为汉诺威省辖6个行政区:汉诺威、吕讷堡、奥斯纳布吕克、奥里希、希尔德斯海姆、施塔德。黑森大公国一部、法兰克福自由市、黑森-卡塞尔自由邦、巴伐利亚公国一部合并设立黑森-拿骚省,辖2个行政区:卡塞尔、威斯巴登。德占丹麦地区设立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省,辖1个行政区:石勒苏益格(1868年荷尔施泰因行政区并入)。

1871年1月18日,普法战争胜利后,巴伐利亚王国、符腾堡王国、巴登大公国、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国与北德意志邦联合并,组成德意志帝国。

1918年初,德国在和布尔什维克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后,获得东欧的大片领土。一战结束后,德国的北石勒苏益格割让给丹麦,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割让给法国,奥伊彭-马尔默迪割让给比利时,西普鲁士、波森和东上西里西亚割让给波兰。11月9日,成立德意志国(魏玛共和国)。下辖安哈尔特自由邦、巴登共和国、巴伐利亚自由邦、不伦瑞克自由邦、黑森人民邦、利珀自由邦、梅克伦堡-什未林自由邦、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自由邦、奥尔登堡自由邦、普鲁士自由邦、萨克森-科堡邦、萨克森自由邦、绍姆堡-利珀自由邦、瓦尔德克-皮尔蒙特自由邦、符腾堡自由邦、罗伊斯人民邦、萨克森-阿尔滕堡邦、萨克森-哥达邦、萨克森-迈宁根邦、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邦、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邦、施瓦茨堡-松德尔斯豪森邦、不来梅汉萨自由市、汉堡汉萨自由市、吕贝克汉萨自由市。

1919年,西里西亚省布雷斯劳、利格尼茨2个行政区设立下西里西亚省。上西里西亚省辖奥珀伦行政区。

1920年,石勒苏益格北部割让给丹麦。波森省大部分割让给波兰,余部在1922年与西普鲁士西部合并为波森-西普鲁士省。萨克森-科堡邦并入巴伐利亚自由邦。罗伊斯人民邦、萨克森-阿尔滕堡邦、萨克森-哥达邦、萨克森-迈宁根邦、萨克森-魏玛-爱森纳赫邦、施瓦茨堡-鲁多尔施塔特邦、施瓦茨堡-松德尔斯豪森邦合并为图林根自由邦。柏林辖20个区。

1933年,普鲁士自由邦莱茵省的杜塞尔多夫行政区南部成立杜塞尔多夫大区;

普鲁士自由邦黑森-拿骚省的威斯巴登行政区和黑森人民邦成立黑森-拿骚大区;

普鲁士自由邦萨克森省的马格德堡行政区和安哈尔特自由邦成立马德格堡-安哈尔特大区;

普鲁士自由邦威斯特法伦省的明斯特行政区、明登行政区和利珀自由邦、绍姆堡-利珀自由邦成立北威斯特法伦大区;

普鲁士自由邦汉诺威省的汉诺威行政区、希尔德斯海姆行政区和不伦瑞克自由邦成立南汉诺威-不伦瑞克大区:

普鲁士自由邦汉诺威省的奥里希行政区,奥尔登堡自由邦、不来梅汉萨自由市成立威悉-埃姆斯大区;

普鲁士自由邦的霍亨索伦省(锡格马林根行政区)、符腾堡自由邦成立符腾堡-霍亨佐伦大区;

1922年,波森西部和西普鲁士西部合并设立波森-西普鲁士省,辖1个行政区:施奈德米尔。东上西里西亚正式割让给波兰。

1935年1月17日,国联批准萨尔回归德国。3月1日,萨尔改为回归的萨尔邦。

1937年,吕贝克自由市并入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奥尔登堡自由邦的奥伊廷和比肯费尔德,划给普鲁士邦,奥尔登堡自由邦得到威廉港市。

1938年,上西里西亚省、下西里西亚省合并为西里西亚省。3月12日,德国兼并奥地利,称为东部边疆。10月1日,解散波森-西普鲁士边境省,划给波美拉尼亚省、勃兰登堡省、西里西亚省。下弗兰肯大区改名为美因弗兰肯大区。

奥地利的下奥地利州,布尔根兰州北部,捷克(波-摩保护国)南部的德意志人聚居区成立下多瑙河帝国大区;

奥地利的施泰尔马克州西北角,以及捷克东南部的德意志人聚居区成立上多瑙河帝国大区;

1939年,拜罗伊特接管捷克(波-摩保护国)西南部的德意志人聚居区。东普鲁士大区接管波兰共和国的华沙省北部(齐辛瑙行政区),边疆选侯大区改为勃兰登堡边疆大区,西里西亚大区接管波兰西里西亚省。普鲁士自由邦东普鲁士省的西普鲁士行政区,波兰的滨海省,但泽自由市成立但泽-西普鲁士帝国大区。波兰的波兹南省、罗兹省成立瓦尔特兰帝国大区。3月,立陶宛的梅梅尔地区划入德国。5月,捷克斯洛伐克剩余的领土被德国占领,斯洛伐克成立独立的卫星国,而捷克的剩余领土则作为德国自治领,成立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摩拉维亚南部的部分地区、波西米亚东南部和布拉迪斯拉发的两个自治市镇德文和彼得扎尔卡划入下多瑙河帝国大区。计划波兰总督府所管辖的中部及上维斯瓦河地区成立汪达尔人大区,贝斯基德山帝国大区从克拉科夫以东一直推进到桑河西岸。南斯拉夫成立巴纳特帝国大区,丹麦划入北部大区,尼德兰划入西部大区,法国东部的索姆河至莱芒湖成立勃艮第帝国大区。

1940年,巴登大区接管法国上莱茵省、下莱茵省。4月8日,萨尔邦和普法尔茨地区合并为萨尔-普法尔茨省。6月,萨尔-普法尔茨大区接管法国摩泽尔省(洛林),改名为西部边疆大区。

1941年1月27日,西里西亚大区分为上西里西亚大区、下西里西亚大区。东普鲁士大区管辖比亚韦斯托克区。科布伦茨-特里尔大区接管卢森堡领土,改名为摩泽尔兰大区。克恩顿帝国大区接管南斯拉夫王国德拉瓦河省西北部(上克雷恩)。施泰尔马克大区接管南斯拉夫王国德拉瓦河省东北部(下施泰尔马克),施蒂里亚直辖大区接管斯洛文尼亚的部分地区,卡林西亚直辖大区接管斯洛文尼亚的部分地区。3月1日,摩泽尔省改为西马克省。8月,波兰未并入德国的部分地区,成立波兰总督府管辖:华沙区(华沙省)、克拉考区(克拉科夫省)、卢布林区(卢布林省)、拉多姆区(凯尔采省)、加里西亚区(利沃夫省、史坦尼斯拉维夫省、塔尔诺波尔省)。西里西亚省仍分为下西里西亚省与上西里西亚省。上西里西亚省收复东上西里西亚,设立卡托维茨行政区。

1943年,德国在意大利王国投降盟军后,正式接管北意大利地区,意大利北部邻近瑞士及亚德里亚海的地区被重新构建为行动区。南斯拉夫王国德拉瓦河省南部(克雷恩),萨瓦河省西角(苏萨克、克尔克)以及意大利王国的阜姆省、波拉省、的里雅斯特省、戈里齐亚省、乌迪内省成立亚德里亚滨海行动区。意大利王国的特伦托省、博尔扎诺省、贝卢诺省成立阿尔卑斯山麓行动区。

1944年4月1日,黑森-拿骚省分为库尔黑森省(卡塞尔行政区)、拿骚省(威斯巴登行政区)。比利时佛兰德地区成立法兰德斯大区(安特卫普、林堡、东佛兰德、西佛兰德),瓦隆地区成立瓦隆尼亚大区(埃诺、马尔梅迪、圣圣维特、卢森堡、纳慕尔)。7月1日,萨克森省的埃尔福特行政区与黑森-拿骚省的赫舒哈夫-施马卡尔登地区合并,成为图林根州的一部分。马格德堡行政区与安哈尔特合并为马格德堡省,梅泽堡行政区成为哈雷-梅泽堡省。

爱沙尼亚总管区、拉脱维亚总管区、立陶宛总管区、白鲁塞尼亚(白俄罗斯)总管区

总管区又分为地区(Kreisgebiete)。同时,前波罗的海国家的县级行政(爱沙尼亚的马科纳德、拉脱维亚的阿普林卡、立陶宛的阿普斯克里蒂斯)被保留为次级的分区(Kreise)。东部的被征服领地在战时一直处于军事占领状态,这么做的目的是准备把这些领土纳入未来东方领的领土中,也就是说,英格里亚(英格曼兰)、斯摩棱斯克、普斯科夫和诺夫哥罗德地区将被纳入专员辖区。按照计划,爱沙尼亚的新东方边境将被扩展到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线,因此伊尔门湖和沃尔霍夫河将成为波罗的国家的新东方边境;拉脱维亚的领土将延伸到大卢基地区;白俄罗斯的领土将延伸到斯摩棱斯克地区。

奥伦斯堡地区 (库雷萨雷)、纳尔瓦地区 (纳尔瓦)、多尔帕特地区 (塔尔图)、佩尔瑙地区 (派尔努)、佩楚尔地区 (佩切里)、雷瓦尔郊区 (塔林)、雷瓦尔市区 (塔林)

迪纳堡地区 (陶格夫匹尔斯)、利包地区(利耶帕亚)、米陶地区(叶尔加瓦)、里加郊区、里加市区、沃尔马地区(瓦尔米耶拉)

考恩郊区 (考纳斯)、考恩市区 (考纳斯)、波内韦施地区 (帕内韦日斯)、绍伦地区 (希奥利艾)、维尔纳郊区 (维尔纽斯)、维尔纳市区 (维尔纽斯)

白鲁塞尼亚总管区(驻明斯克,含西白俄罗斯,和被苏联吞并的原属波兰的维尔诺省和新格鲁代克省,1943年3月,成立白俄罗斯中央拉达,该政权与德国行政当局同时存在。1944年4月1日,白鲁塞尼亚总管区从东方总督辖区脱离,并被置于东部占领区政府部的直接管理之下)

巴拉诺维切地区 (巴拉诺维奇)、巴里绍地区 (鲍里索夫)、汉策维奇地区 (甘采维奇)、利达地区、格卢博科耶地区、明斯克郊区、明斯克市区、新格鲁代克地区 (新格鲁多克)、斯洛尼姆地区、斯卢茨克地区、维莱伊卡地区 (维列伊卡)

尽管最初为德国占领后的苏联领土设想了五个专员辖区来控制,但由于顿河-伏尔加河专员辖区没有具体的政治目标和其设立之目的,并且由于纳粹德国当局在1941年5月下半月决定将在东部建立的总督辖区的数量限制在四个,所以其计划最终被放弃。在罗森伯格的建议下,其领土被划分为乌克兰专员辖区和高加索专员辖区。其他资料显示,最终计划的领土面积为55000平方公里,包括后来可能被并入乌克兰专员辖区的领土,也包括罗斯托夫、沃罗涅日和萨拉托夫的辖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占领乌克兰后设置的管理乌克兰地区的政权。存在于1941年9月至1944年3月期间。希特勒在1941年7月17日签署法令,确立德国在东部占领区新的行政体制。

1945年3月21日,萨尔-普法尔茨省和西马克省被盟军及自由法国占领。4月25日,柏林战役中苏军攻入柏林城,4月30日苏军完全占领柏林城区,当天下午希特勒自杀,柏林防区司令打算向苏军统帅做出有条件的投降遭到了苏联方面的拒绝,5月2日在多次交涉无果下柏林守卫军投降。5月7日,上黑森省和施塔肯堡省成为美国占领区的一部分,莱茵黑森省成为法国占领区一部分。5月8日,德国投降。奥得河-尼斯河线的实施,上西里西亚大区、下西里西亚大区部分地区划入波兰共和国。较小的西部并入民主德国。7月5日,英国占领汉堡、汉诺威的下萨克森、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威斯特法伦省与莱茵省的北半部分合并)、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法国占领符腾堡-霍亨索伦、莱茵兰-普法尔茨、南巴登、萨尔;美国占领不来梅、符腾堡-巴登、巴伐利亚、黑森;美英法瓜分西柏林;苏联占领勃兰登堡、梅克伦堡、萨克森、萨克森-安哈尔特、图林根、东柏林。哈雷-梅泽堡和马格德堡省重新组成萨克森省。年末,萨克森省与不伦瑞克州的一些外飞地合并,组成新的萨克森-安哈尔特州。9月19日,美国占领军政府将普鲁士自由邦的黑森省、拿骚省、法兰克福、上黑森省、施塔肯堡省合并为大黑森。西柏林美国占领区:新克尔恩、克罗伊茨贝格、滕珀尔霍夫-舍讷贝格、施泰格利茨-采伦多夫;英国占领区:米特、夏洛滕堡-维尔默斯多夫、施潘道; 法国占领区:赖尼肯多夫、威丁

1946年4月,东普鲁士的北部并入苏联。7月,首府哥尼斯堡改名为加里宁格勒,州名加里宁格勒州。11月1日,绍姆堡-利珀州、汉诺威州、不伦瑞克州、奥尔登堡州合并为下萨克森州。,莱茵省被分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联邦州和莱茵兰-普法尔茨联邦州。12月1日,大黑森更名为黑森联邦州。莱茵黑森省并入莱茵兰-普法尔茨联邦州。

1947年1月21日,利珀邦并入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12月15日,成立萨尔邦,成为法国的自治区。明登行政区并入代特莫尔德行政区。

1949年5月23日,美英法占领区合并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法占巴登为南巴登州,法占符腾堡-霍亨索伦改为符腾堡-霍亨索伦州,美占符腾堡-巴登改为符腾堡-巴登州。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成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联邦州。10月7日,苏联占领区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下辖图林根州、勃兰登堡州、萨克森州、萨克森-安哈尔特州、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州和东柏林。

1952年,南巴登州、符腾堡-霍亨索伦州、符腾堡-巴登州合并为巴登-符腾堡联邦州。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进行中央集中行政管理改革,州被取消,国内分地区,辖罗斯托克区、什未林区、新勃兰登堡区、法兰克福区、波茨坦区、马格德堡区、科特布斯区、德累斯顿区、哈雷区、爱尔福特区、莱比锡区、格拉区、苏尔区、开姆尼茨区。

1957年1月1日,《萨尔条约》,法国托管的萨尔保护领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为萨尔兰联邦州。

1990年7月1日,卡尔·马克思城改为开姆尼茨。7月23日,东德撤销区,罗斯托克区、什未林区、新勃兰登堡区合并为为梅克伦堡-西波美拉尼亚联邦州,法兰克福区、波茨坦区、科特布斯区合并为勃兰登堡联邦州,爱尔福特区、格拉区、苏尔区合并为图林根联邦州、德累斯顿区、莱比锡区、开姆尼茨区合并为萨克森联邦州、马格德堡区、哈雷区合并为萨克森-安哈尔特联邦州。10月3日,东西柏林合并成立柏林联邦州。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两德统一。

2001年1月1日,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取消科布伦次行政区、特里尔行政区、莱茵黑森-普法尔茨行政区。柏林23个区合并为12个区。汉诺威市和汉诺威县合并为汉诺威区,同时行使市和县两种职能,成为独特的县级单位。

2004年1月1日,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取消德绍行政区、哈雷行政区、马格德堡行政区。路德维希港县改为莱茵兰-普法尔茨县。

2005年1月1日,下萨克森州取消不伦瑞克行政区、汉诺威行政区、吕讷堡行政区、威悉-爱姆斯行政区。

2012年3月1日,萨克森州取消开姆尼斯行政区、德累斯顿行政区、莱比锡行政区。

1226年,条顿骑士团应波兰公爵康拉德一世之邀,得教廷及神圣罗马帝国御准,发动北方十字军征服普鲁士并建立条顿骑士团国。

1618年,普鲁士大公阿尔伯-腓特烈逝世,其两子均早夭,而爵位亦不可由女性继承,传位于长女婿勃兰登堡选帝侯约翰-西吉斯蒙,史称勃兰登堡-普鲁士。普鲁士大公同时以共主邦联身份拥有勃兰登堡选侯国的领地。

1657年,波兰-立陶宛泥足深陷于第二次北方战争战败。普鲁士趁机与波兰签订布隆堡条约取得完全独立地位。

1720年及1815年两度从瑞典取得瑞属波美拉尼亚后,便与早期波美拉尼亚省合并成波美拉尼亚省。

1772年,第二次瓜分波兰后,普鲁士王国重夺公国立国时割让与波兰的失土-皇家普鲁士。

1773年1月31日,腓特烈大帝把瓜分得来的土地重新命名为西普鲁士省,普鲁士公国地区成为东普鲁士省。其他内兹河附近的新占地区则成为内兹区。

1793年-1795年的第二次及第三次瓜分波兰后,这些新占的领土被重整为新西里西亚省、南普鲁士省、新东普鲁士省,同时内兹区被重新分配到西普鲁士及南普鲁士。

1815年,新西里西亚省、南普鲁士省、新东普鲁士省割让给波兰会议王国。普鲁士王国的波森成立波森大公国。普鲁士王国辖东普鲁士省、西普鲁士省、勃兰登堡省、波美拉尼亚省、西里西亚省、波森大公国、萨克森省、威斯特伐伦省、下莱茵大公国、于利希-克勒弗-贝尔格省。

1850年,普鲁士占领霍亨索伦-锡格马林根亲王国、霍亨索伦-黑兴根亲王国,合并为霍亨索伦省。

1866年,普鲁士在普奥战争获胜后,将新占的土地被重组。汉诺威省(汉诺威王国)、黑森选侯国、拿骚公国、法兰克福自由市组成黑森-拿骚省。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

1918年,普鲁士王国改为普鲁士自由邦,波森省割让给波兰,成立波兹南省。割让大部分的西普鲁士省成为波兰走廊及但泽自由市。

1920年,勃兰登堡省析置柏林省。莱茵省中分割出来萨尔,由国际联盟管理。奥伊彭及马尔默迪割让给比利时。

1922年,成立波森-西普鲁士边境省,由波森和西普鲁士三个剩余的不相邻领土合并而成。凡尔赛条约中,这两个领土的大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但泽自由市占领。

1938年10月1日,纳粹德国解散波森-西普鲁士边境省,其领土划给波美拉尼亚省、勃兰登堡省、西里西亚省。

1945年9月19日,美国占领军将黑森省、拿骚省合并为黑森-拿骚省,并入大黑森州(黑森人民州)。

1946年,莱茵省被分为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联邦州和莱茵兰-普法尔茨联邦州。

注1:991年前,萨克森公国成立不伦瑞克伯国。由胖子亨利继承伯国后将领地扩大到诺特海姆和哥廷根。伯国继承一部分比隆王朝的领地(吕讷堡周边的土地)。

1180年,萨克森统治者阿斯坎尼家族已经不能建立起对不伦瑞克地区的统治,因此不伦瑞克伯国从法理上脱离萨克森公国的管治,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一个独立的伯国。

1203年,韦尔夫家族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的三个儿子瓜分不伦瑞克伯国的领土,长子亨利接收了伯国的西部地区,包括汉诺威和哥廷根;三子奥托接收不伦瑞克地区;四子威廉则接收了吕讷堡周围的领土。

1269年,不伦瑞克-吕讷堡公国分为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公国、吕讷堡公国。

1692年,卡伦贝格-哥廷根公国改为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汉诺威选侯国),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内第9个选侯国。

1714年,随着选侯乔治一世登上大不列颠王国的王位,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与大不列颠王国组成了君主联合统治。

1814年10月,在维也纳会议上,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公国改为不伦瑞克公国。不伦瑞克-吕讷堡选侯国改为汉诺威王国。与英国皇室的联合统治则一直持续到1837年才结束。

1946年,汉诺威省改为汉诺威邦。英国占领军的管理下,不伦瑞克自由邦、汉诺威邦合并为下萨克森州。

注2:1935年1月17日,国联批准萨尔回归德国。3月1日,萨尔正式回归大德意志帝国,称为回归的萨尔邦。

1940年4月8日,萨尔邦和普法尔茨地区合并为萨尔-普法尔茨省。6月,法国的摩泽尔省划入德国。

注3:1816年,成立萨克森省,由以下地区组成:曾被威斯特伐利亚王国吞并,前马格德堡公国的一部分;易北河以西的勃兰登堡边境伯爵地区;1813年莱比锡战役后从萨克森王国中得到的地区,经过领土调整后普鲁士获得的领土:邻近埃尔福特和艾希斯费尔德(属前美因茨大主教驻地)的土地和前皇家城市米尔豪森和北豪森。

1944年7月1日,萨克森省的埃尔福特行政区与黑森-拿骚省的赫舒哈夫-施马卡尔登地区合并,成为图林根州的一部分。马格德堡行政区与安哈尔特合并为马格德堡省,梅泽堡行政区成为哈雷-梅泽堡省。

1945年,哈雷-梅泽堡和马格德堡省重新组成萨克森省。年末,萨克森省与不伦瑞克州的一些外飞地合并,组成新的萨克森-安哈尔特州。

注4:1864年,普丹战争中,普鲁士和奥地利帝国分别取得的石勒苏益格公国、荷尔斯泰因公国。

1866年,普奥战争后,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合并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国。

1868年,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国改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省,萨克森-劳恩堡公国并入。

1946年,英国占领军的管理下,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是战后英国占领区的一部分,只有东面的一小部分拉策堡地区被分配到苏联占领区内的梅克伦堡。

1949年,英国占领区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地区成为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联邦州。

注5:1740年,西里西亚战争之中,从哈布斯堡王朝手上夺得西里西亚。只有东南方的一小部分仍然属于奥地利,例如切申公国和奥帕瓦公国,成为奥地利的奥属西里西亚。普鲁士将占领到的西里西亚的土地和曾属萨克森王国,邻近格尔利茨的上卢萨蒂亚地区一同组成西里西亚省。

1763年,七年战争中,确认普鲁士对西里西亚的统治,成为普鲁士的王家领土。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部分的西里西亚地区被割让到波兰第二共和国和捷克斯洛伐克。

1945年5月8日,奥得河-尼斯河线的实施,上西里西亚大区、下西里西亚大区部分地区划入波兰共和国。较小的西部并入民主德国。

注6:1800年前,普鲁士占领明登伯国、马克伯国、拉芬斯堡伯国、泰克伦堡伯国。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普鲁士统治威斯特法伦王国和上述地区合并为威斯特法伦省。

1613年,利珀分为利珀-代特莫尔德、利珀-布拉克、利珀-施瓦伦贝格和利珀-阿尔维迪森。

1736年,利珀-施特恩贝格-施瓦伦贝格分为利珀-比斯特费尔德和利珀-魏森费尔德。

1777年,绍姆堡-利珀老系绝嗣,利珀-阿尔维迪森得到绍姆堡-利珀并更名绍姆堡-利珀。

1882年,利珀-魏森费尔德伯爵古斯塔夫去世后,他的继承人不再称利珀-魏森费尔德伯爵。

1905年,利珀-代特莫尔德绝嗣,利珀-比斯特费尔德得到代特莫尔德和侯爵称号。利珀-比斯特费尔德伯爵成为利珀侯爵。

1918年11月9日,德国十一月革命后,利珀亲王国改为利珀自由邦。11月15日,绍姆堡-利珀亲王阿道夫二世退位后,绍姆堡-利珀亲王改为绍姆堡-利珀自由邦。

1946年11月1日,绍姆堡-利珀、汉诺威、不伦瑞克、奥尔登堡合并为下萨克森州。

1947年1月21日,在英国占领军的主导下,利珀邦并入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1440年,分为丹麦奥尔登堡王朝、奥尔登堡-德尔门霍斯特(第二次分封)和奥尔登堡幼支。克里斯蒂安七世1448年成为丹麦国王、1450年成为挪威国王、1457年瑞典国王、1459年成为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伯爵、1474年成为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公爵。

1667年,奥尔登堡(老系)绝嗣,并入丹麦,弗雷德里克一世称丹麦国王兼任奥尔登堡伯爵。

1773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放弃奥尔登堡伯国,由俄罗斯沙皇保罗兼任奥尔登堡伯爵,不久沙皇将奥尔登堡和德尔门霍斯特分封给荷尔斯泰因-戈托普的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他是瑞典国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的三弟,沙皇彼得三世的堂叔。

1806年,奥尔登堡公国被法荷联军占领,公爵和摄政彼得·弗里德里希·路德维希被迫流亡。

1937年,奥尔登堡自由邦失去靠近波罗的海沿岸的奥伊廷和位于德国西南部的比肯费尔德,这两块飞地被拨给普鲁士邦,奥尔登堡自由邦则得到威廉港市。

1475年,瓦尔代克分为瓦尔代克-维尔东根伯国(第一次分封)、瓦尔代克-艾森贝格伯国。

1607年,瓦尔代克-艾森贝格伯国分出瓦尔代克-维尔东根伯国(第二次分封)。

1712年,瓦尔代克-维尔东根伯国、皮尔蒙特伯国合并为瓦尔代克-皮尔蒙特侯国。

1803年-1815年期间,瓦尔代克-贝格海姆伯国并入瓦尔代克-皮尔蒙特侯国。

1812年,瓦尔代克亲王国、皮尔蒙特亲王国合并为瓦尔代克-皮尔蒙特亲王国。

1921年11月30日,巴特皮尔蒙特并入普鲁士自由邦的汉诺威省。瓦尔代克-皮尔蒙特自由邦更名为瓦尔代克自由邦。

中世纪早期,地处今德国北部的两大日耳曼人部落黑森高与邻近的兰高逐步建立弗兰肯公国。康拉丁王朝绝嗣后,这些莱茵弗兰肯领地逐步被图林根方伯路易一世和他的继任者们控制。

1247年,图林根继承战争爆发。战争的起因是方伯亨利·拉斯佩无嗣而终,他的侄女,布拉班特女公爵索菲亚为她未成年的儿子“孩童”亨利攫取黑森的领地。1246年,他成为首任黑森方伯,建立黑森王朝。图林根剩余的领地则落到韦廷王朝的迈森藩侯亨利三世手中。黑森伯爵亨利一世在1292年被罗马人的国王阿道夫晋升为王爵。

1308年到1311年,以及1458年,黑森伯国都被分为上黑森和下黑森两部分。

1526年,洪堡主教会议后,腓力一世将新教引入黑森伯国,并在随后建立了新教诸侯联盟,反抗天主教的奥地利哈布斯堡皇帝查理五世。

黑森-卡塞尔伯国(1803年升格为黑森选侯国,1866年被普鲁士王国兼并,成为黑森-拿骚省)

黑森-马尔堡伯国(1604年绝嗣,领土随后被并入黑森-卡塞尔和黑森-达姆施塔特)

黑森-达姆施塔特(1806年升格为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国,1918年成为黑森人民邦)

1918年,黑森和莱茵河畔大公国改为黑森人民邦。辖上黑森省(首府吉森)、施塔肯堡省(首府达姆施塔特)、莱茵黑森省(首府美因茨)。

1945年5月7日,上黑森省和施塔肯堡省成为美国占领区的一部分,莱茵黑森省成为法国占领区一部分。9月19日,美国占领军政府将普鲁士自由邦的黑森省、拿骚省、法兰克福、上黑森省、施塔肯堡省合并为大黑森。

1946年12月1日,大黑森更名为黑森联邦州。莱茵黑森省并入莱茵兰-普法尔茨联邦州。

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莱茵河以东地区,称东法兰克王国。

919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即位为东法兰克王国国王,开启东法兰克和神圣罗马帝国的萨克森王朝。

1106年,萨克森公爵比隆家族的马格努斯绝嗣,巴伦施泰特伯爵奥托希望能继任萨克森公爵,国王亨利却册封苏普林堡伯爵洛泰尔为继任者。

1137年,阿尔布雷希特再次争取继承萨克森公国,败于韦尔夫家族的巴伐利亚公爵骄傲的亨利。此后阿尔布雷希特与斯陶芬家族订立盟约:阿尔布雷希特支持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为罗马人民的国王,康拉德剥夺骄傲的亨利治下的萨克森公国,转赐予阿尔布雷希特。

1142年,阿尔布雷希特遭到公国境内的贵族,承认亨利三世为萨克森公爵。

1174年,亨利三世拒绝参加对意大利的军事行动,腓特烈一世向亨利进攻并将之打败。亨利的大部分土地都被剥夺,只保住不伦瑞克和吕讷堡。萨克森公爵也被剥夺,继任萨克森公爵的是伯恩哈德三世。

1180年,皇帝腓特烈一世击败亨利三世,并剥夺其大部分领地。拆分萨克森公国为多个直属于帝国的政治实体,分赐予支持者。科隆大主教菲利普获得最大的领地:萨克森公国的南部威斯特伐利亚地区,该地区命名为威斯特伐利亚公国。阿尔布雷希特的幼子安哈尔特伯爵伯恩哈德获得萨克森公爵头衔和其余地区,阿斯坎尼家族的领地仅限于伊斯特伐利亚地区的易北河沿岸。

1212年,伯恩哈德死,两个儿子瓜分领地,长子亨利获得家族旧有专属领地:以巴伦施泰特为中心的区域被称为安哈尔特伯国;次子阿尔布雷希特继承萨克森公爵头衔和得到伊斯特伐利亚地区内三块彼此不接壤的领地,易北河沿岸环绕维滕贝格和巴特贝尔齐希的领地,易北河沿岸以劳恩堡和阿姆特诺伊豪斯为中心的领地和易北河入海口哈德尔恩地区。

1260年,阿尔布雷希特死后,长子约翰一世和次子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实行共治。兄弟俩分别在1269年、1272年和1282年逐渐分割维滕贝格、劳恩堡、哈德尔恩三地财产。阿尔布雷希特在1269年成为马格德堡伯爵,随即分到了维滕贝格一带,又在1273年娶国王鲁道夫之女阿格尼斯。约翰于1282年退位,放权给三个儿子约翰一世、埃里克一世和阿尔布雷希特三世。1285年,约翰一世死后,三兄弟和叔叔阿尔布雷希治。

1288年,迈森藩侯亨利三世死后,阿尔布雷希特向岳父鲁道夫.冯.哈布斯堡请求将萨克森-普法尔茨伯爵授予其子鲁道夫,并替其子鲁道夫谋求采邑。在布雷纳伯爵领地收归帝国后转赐予阿尔布雷希特之子鲁道夫。岳父鲁道夫去世后,鉴于外甥年幼,阿尔布雷希特在随后的国王选举中支持拿骚的阿道夫。阿尔布雷希特再次扩大领地,

1295年,阿尔布雷希特得到戈梅尔恩伯国。萨克森公国划分为萨克森-劳恩堡公国和萨克森-维滕贝格公国,萨克森-劳恩堡由阿尔布雷希特的三个侄子:约翰二世、埃里克一世和阿尔布雷希特三世共治。萨克森-维滕贝格由阿尔布雷希特单独统治,当贝格多夫、萨德尔班德、拉策堡、达奇宁和哈德尔恩等地划为萨克森-劳恩堡公国领地,阿尔布雷希特二世分到萨克森-维滕贝格。

1298年,鲁道夫继任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后,因选侯资格归属问题与萨克森-劳恩堡支系的堂兄们对立,两个支系都宣称各自拥有选举权,舅舅阿尔布雷希特在1308年死于暗杀后,鲁道夫在随后的国王选举大会上投票支持卢森堡伯爵亨利。

1314年,国王选举中,萨克森-维滕贝格和萨克森-劳恩堡都参与其中,分别支持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公爵美男子腓特烈和其表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上巴伐利亚公爵路易,路易得到了七票中的五票:特里尔大主教巴尔杜因、波希米亚国王约翰、萨克森-劳恩堡公爵约翰二世、美因茨大主教彼得、勃兰登堡藩侯瓦尔德马。腓特烈得到了七票中的四票:波希米亚国王亨利、科隆大主教亨利二世、莱茵-普法尔茨伯爵鲁道夫一世、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鲁道夫一世。路易凭借著萨克森-劳恩堡支系的合作并当选为国王,前者在1322年的米多尔夫会战中获胜,从而为自己赢得了王位之争。作为反对者,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鲁道夫一世在勃兰登堡支系绝嗣后失去了继承勃兰登堡的机会。国王路易将勃兰登堡没收并转封自己的儿子路易,鲁道夫随后全力援助卢森堡家族,支持卢森堡伯爵查理为对立国王。

1356年1月10日,金玺诏书确立,萨克森-维滕贝格公爵为七大选帝侯之一,萨克森-劳恩堡受到忽略。

1422年,萨克森-维滕贝格支系绝嗣后,萨克森-劳恩堡公爵埃里克五世未能如愿继承选侯国,国王西吉斯蒙德授予韦廷家族的迈森藩侯弗里德里希四世为萨克森选侯,弗里德里希将迈森和萨克森-维滕贝格置于自己的统治下,将官邸从易北河畔迁往迈森,所在地被称为上萨克森,以此区别先前的萨克森公国中心,后者被称为下萨克森,萨克森-维滕贝格地区被称为选侯区。

1485年,韦廷家族的《莱比锡分割》,维滕贝格周边领地属于韦廷王朝恩斯廷系。

1547。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